医用耦合剂:传统升级的新机遇

世界最早的超声波诊断仪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。由于当时技术和工艺落后,早期的超声仪体积庞大,搬运起来非常不便。1963年,世界上第一台手持式B超仪在美国上市。上世纪70~80年代,超声仪在西方迅速推广,从肝脏、胆囊、肾脏、泌尿系统等器官和组织的检查到产前体检,超声仪应用十分广泛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,国外厂商生产出成本更低的B超仪。数字技术给传统超声仪甚至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带来了巨变。

国内医用超声耦合剂产业主要受超声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推动,由于国内超声医疗技术发展较晚,行业的产业化进程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,伴随着国产A超和进口B超的临床应用的开始,耦合剂的使用需求得到快速提升。我国卡波姆凝胶型耦合剂的研制和生产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天津,其主要原料来源均系进口,此后国内虽有生产,但较国外产品质地仍有差距,市场竞争力较弱。

受健康意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,在2006前,市场中绝大多数医用耦合剂是在完好皮肤上使用的通用型制剂,也就是传统的医用超声耦合剂。而用于穿刺活检场合及经阴道、经直肠探头保护套内(和外)使用的消毒灭菌型制剂,几乎没有国内厂商生产。随着消毒型医用耦合剂研发的成功,市场中陆续出现少量的消毒型医用耦合剂生产企业。2011年,国家药监局将腔道用医用耦合剂分类为Ⅱ类医疗器械监管后,同类厂家由最初的五家,迅速增长到现在的三十家左右,行业竞争日趋激烈。

 

一、行业监管体制

由于医疗器械的使用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,医疗器械行业在国内和国外都受到严格管制。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实行分类管理,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采取生产许可证与产品注册制度。消毒型医用耦合剂,属于二类医疗器械产品,是医疗器械制造领域下细分行业,主管部门为国家药监局。

国家发改委负责组织实施生物产业政策,研究拟定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规划,指导行业结构调整和实施行业管理。

卫生部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、规划和方针政策,起草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,制定医疗器械规章,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,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的相关制度法规;

国家药监局组织拟订国家医疗器械标准并监督实施;拟订医疗器械分类管理目录;承担医疗器械的注册和监督管理工作;拟订医疗器械临床试验、生产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;拟订医疗器械生产、经营企业准入条件并监督实施;承担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工作;负责组织和管理医疗器械注册现场核查工作;承担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资格认定和监督管理;承担医疗器械生产、经营许可的监督工作;承担有关指定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监管事项;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、再评价和淘汰工作;承办局交办的其他事项。

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是行业内部管理机构,主要负责开展行业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、组织制定并监督执行行业政策、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等项工作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相关新闻